從牛津、劍橋到哥倫比亞,台灣何時會有第一所「化石自由」的大學?

從牛津、劍橋到哥倫比亞,台灣何時會有第一所「化石自由」的大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的加州大學系統分校已不再投資於燃煤與油砂產業,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更全數將校務基金撤離化石燃料產業,其它包括史丹福、LSE和倫敦大學皆以學術界的角度告訴大眾化石燃料產業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良影響。

文:350台灣

高等教育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上有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學所擁有的資源是讓社會進步的能量,使產業能夠提升、人民素養能夠提高。也因此,學校應對於如何使用其資金與資源負責,保障社會有好的未來。

在氣候變遷大敵當前的狀況下,學校有義務成為社會的先驅,帶頭來面對氣候變遷問題。而其中一種方式便是減少對於化石燃料產業的投資與連結,不再給他們資源避免他們繼續排碳。這樣的連結可以是以各種方式,像是研究上的合作、企業開放實習、組織捐款,又或者學校資金的投入等等。

以校之名拒絕化石燃料產業

大學可以從不同面向來切斷與化石燃料產業的連結,在國際上常用的方式便是以校園撤資的方式。因為每所學校都有校務基金,來源可能是捐款、校務收入、學費等等,被運用於不同校務需求,而投資也會被包括在其中。這筆資金通常會是由基金管理委員會掌控,也會向校方報告基金狀況。校園撤資的目標即是轉變這筆資金的流向,不再投資化石燃料產業。這可以是個階段性的過程,從先凍結新投資開始,在慢慢從現有的化石燃料投資中撤資。也是有從不同化石燃料像是可以先從煤炭產業開始撤資,再慢慢擴及到石油與天然氣。

這樣的校園撤資有兩大效益:

  1. 直接影響化石燃料產業的資源利用

不論是資金或是合作,將化石燃料產業列為拒絕往來戶就會對他們的營運帶來影響。從拿校務基金來擴張化石燃料開發案到在學校開設鑽油研究課程,只要夠減少往來就是有效益的氣候行動。

  1. 以學術單位立場改變社會觀感

除了減少/避開資金的投入之外,校園撤資的另一個效果則是以學術界的角度告訴大眾化石燃料產業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良影響,便以身作則的避免這些產業繼續危害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執行撤資。如此一來也是在改變社會對於化石燃料產業的觀感,使民間與政府不再給予認同,也能促使政策面的改革,不再補貼化石燃料產業。

校園撤資行動已在全球許多大學發生,至今已有148所大學全部或局部撤資,不再支持化石燃料產業。

像是美國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整個系統分校已不再投資於燃煤與油砂產業,當中也包括了學校將其資金轉投資於對抗氣候變遷的相關計畫。而在歐洲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更是全數將校務基金撤離化石燃料產業,說明這樣才能符合學校的「綠色校園2020」目標。澳洲的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官網上有著明確的聲明,講述學校雖理解化石燃料在其地區對經濟的貢獻,但是校方已跟金融單位合作把投資組合調整,不再投資化石燃料產業。

其他校園撤資成功案例包括:

美國

  •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 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 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歐洲

  • 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隆德大學 Lund University
  • 牛津大學 Oxford University
  • 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澳洲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墨爾本大學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
31069160_1502342686554991_58406313003266
Photo Credit: 臺大學生會永續部 NTUSA 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台灣校園,能不能?

教育部為促進國立大學校院財務有效運作,提高營運績效,在1996年開始便開始試辦校務基金,並在1999全面實施。校務基金來源有:學雜費、推廣教育、產學合作、政府科研補助或委託辦理、場地設備管理、受贈、投資取得之收益、其他收入。私立大學有不同的運作模式,不過同樣都有資金能被運用於投資項目,來為學校賺取獲利。

也因此,350台灣在2017年時至台灣大學分享撤資議題,讓學生們了解這國際上的氣候行動也能在校園發酵。台大永續部便開啟了對校方投資的調查,當中便發現台大有投資國內的化石燃料產業的下游廠商,造成大量碳排放的產生。為了對此做出行動,永續部發起了不同的行動,試圖引起學生與校方的關注,像是於線上分享校園撤資懶人包與於校長選舉之時向新校長詢問對於高碳排投資的看法,一路到舉辦空汙染小遊行,永續部用了不同方式引起校方關注。

為了讓更多學校能夠加入參與校園撤資的行動,350台灣在11月3日時出版了「校園化石燃料產業撤資手冊」。當中參考了美國、澳洲、英國的校園撤資手冊,收集其中的重點與步驟,整理成一本較符合台灣學校的手冊,讓有興趣在大學推行撤資概念的同學可以閱讀參照,一步一步執行,讓校園不再資助化石燃料產業。目前全球有近150所大學已執行撤資/部分撤資,多在歐美與紐澳,而亞洲目前還沒首例,此手冊的目的是可以綏生台灣/亞洲案例!

校園撤資不只是滿足學生倡議,更能有效避開金融風險

氣候變遷是國際間備受矚目的議題,在台灣也有不同單位從個面向來盡一份心力,而學術單位除了可以做研究外,身體力行的與化石燃料產業切割即是另一種方式。這樣的倡議也是希望學校能避開金融風險,畢竟在未來的減碳趨勢下,化石燃料產業的前景將越來越弱勢,為學校所帶來的金流也將越來越少,越早遠離能越早避開風險。

這樣的校園撤資不但可以影響相關產業的運作,也可以在社會上帶來需要的聲音,讓人民、企業、政府感受到學界對氣候變遷的重視,並且帶起骨牌效益讓更多單位一起來在議題上發揮,一起面對氣候變遷問題。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有校園撤資案例的國家。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